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與EDC對話

因覓得新工而辭職,本應沒什麼特別。特別在於,今天上司把我的辭職信傳至部門GM後,便馬上「有幸」獲EDC (商務執行總監,職位屬CEO對下、GM對上) 邀請上「天庭」單獨傾談,沒想到自己的職級,竟有如此難得的面聖機會。以EDC的慣常做法,一般只會跟「Up2 Down 2」級數的同事接觸。

 

入房面聖前,基本上沒時間準備說什麼,只能故作鎮靜。還好的是,整個對話氣氛比想像的輕鬆,自己也開心見誠,向她解釋請辭的原因。坦白說,一開始想走的最大原因,是基於兩個現實考慮:一來近月搬出來與女友租住後,有感於財政壓力大增,二來考慮目前往返機場交通的時間,擠壓了個人的自由 (即扣除家頭細務)時間。

 

當然還有第三個原因,便是揀選最有利自己的Career Path。跟EDC解釋時,也特別強調這一點。她亦很認同在vendor公司工作,接觸到的技術會比機場更先進,亦理解我如果有意與數據處理的技術團隊合作以進一步提升個人專業技能,這裡或許未能滿足我這方面的事業發展。

 

當她問及有沒有什麼覺得需要改善,我亦不違言提到與其他部門協商以獲取有關數據所遇到的阻力 (說白一點,其實是山頭主義使然) ,她就以同時以近日向業界推出的HKIA Cargo Data Platform為例,向我介紹香港機場和這平台的獨特優勢,說得眉飛色舞,我也聽得津津有味呢。

(Sidetrack一下,她提到這個平台目前最主要是促進(轉口)貨物貿易,這間公司亦投放了數千萬元投資,由於當中涉及不少stakeholders (Forwarder以至以至海關、入境等政府單位),她的角色便是在建構過程中,與各個stakeholder協商以爭取支持落實計劃,起初少不免「雞同鴨講」,但最終都能透過對話解決分歧。)

 

她解釋在大機構工作有如two sides of the coin。好的方面,是公司坐擁大量資源,有能力投資一些前期較為燒錢的發展項目;另一邊廂,由於公司本身規模較大,人多自不然人事較複雜,有的事,也不是她一人說了算。關於這一點,我深受到她其實都很想做一點事情挽留我,無奈現階段基於疫情 (政府清零的強硬入境隔離措施) 對機場零售業務產生的陰霾,實在不能promise我短期內帶來晉升空間,我亦相信她完完明白和尊重我最後的決定。想不到她想我這幾天再三考慮清楚,如果回心轉意的話,就直接電她回覆。(我也事後有跟GM請示過,他也溫馨提點我,無論最後YesNo,都給她一個回覆以示尊重)

 

在公司工作年半有多、少有所成 (雖然沒好似有些人見過Steve Jobs咁威威,但早前總算在EDC面前做過數次presentation) 的我,辭職後馬上傳達至EDC並即時獲邀直接對話,這經驗確實很難得,無疑亦感受到她對我過去工作表現的肯定。

 

到傍晚,GM百忙之中也邀請我跟他入Terminal飲杯咖啡。跟他GM相對氣氛較輕鬆,由於過去大半年自己有份參與部門一個有關數據分析的工作小組 (Taskforce),因此相比同Team其他同事,有較多機會與他溝通共事,都感受他沒架子和平易近人的一面。他解釋當收到我的辭職信後不強作挽留,是出於尊重我的意願,相信同事遞信前已經深思熟稔,去意已決。

 

我也不忘趁機請教他一些領導/管理經驗,談到自己光有做事經驗而未有管人經驗,可以如何勝任管人的職位。他笑言除非該人是含金鎖匙長大,否則無人一出來工作就有這方面經驗。他總結有兩個因素很重要:一.有料 (自身有實力/profile夠強,才容易使人信服);二.有老闆(上級)撐。關於管人,其中一點要留意的是,是要留意他/她的特質,有些人,很擅長Planning,相反有的卻擅長Execution,就他而言,當分配額外工作給下屬時,還會考慮同事本身意願和工作態度 (尤其公營機構氛圍)才下決定。

 

傾開閒計,才得知他原來不喜歡在這裡出Trip,提到有次飛往美國德州達拉斯 (Dallas)出席商貿展覽,光是搭飛機連轉機便花上廿幾小時,到達3日兩夜後便要怱忙回程,感覺不太好受

 

對我而言,機場從來都是一個中途站,到來的,總會留下一點痕跡。疫情不斷變化,有如天氣不似預期,但相信黎明後,總會看見曙光。現在選擇離開,是為了日後走更遠的路。說不定不久將來,自己會再回來效力

 

由私人公司走進公營機構的工作環境,兩個月後即將重投私人公司,但願十年後的我,好好保持自己心中的一團火,保持向前走的勇氣和力氣,並無悔今天所作的決定。特此記下。

2021年6月14日 星期一

旁觀社會邊緣人的生存狀態 ─ 看《濁水漂流》有感

 吳鎮宇新片入選英國影展 : 吳鎮宇和李麗珍合演的新片《濁水漂流》再度入圍國際影展。

 近年香港的政治氣氛使社會關注點都落在民主、人權等重大議題上,對於社區中存在已久的露宿者現象,媒體平日很少著墨,自己行街見到露宿者,都是抱著「見到佢地瞓街,又可以點」的旁觀者心態。早兩天進戲院看《濁水漂流》,我才再次思考本地一群露宿街頭的社會邊緣人的生存狀態。

 

導演李駿碩在一個戲後分享會中提過,英文會以Homeless的概念來形容「無家者」(今年奧斯卡獲獎電影Nomadland中,有一幕談到Frances McDormand有次被問到是否無家可歸,她回答說不是無家可歸(not homeless),只是沒有房子 (just houseless))。反之以香港的情況,則較常用「露宿者」(英文譯作Streetsleepers)來形容一群露宿街頭的人。「露宿者」一詞,在中文世界印象一般較為負面,但相對英文Homeless的概念,「露宿者」或「街友」特指那些在公眾地方睡覺過夜的人士,在電影中所定義的對象較為精準。

 

電影講述一群在深水埗聚居的露宿者,事緣一次由食環署及警方半夜展開的聯合清場行動,將他們的家當被當成垃圾清走,逼使他們集體向社工求助並入稟小額錢債處,向政府追討現金賠償兼道歉。戲中大多場景都是取自深水埗一帶,加上大量對白加插粗口,戲味十分本土。無獨有偶,去年底還上映了另一套獨立電影《夜香・鴛鴦・深水埗》,描述四個平常而沒有刻意著眼的民生面貌,當中的政治隱喻和時代記憶,對這一代的真‧香港人而言,自有另一番體會。

 

還記得當年修讀副學士,導師安排了一節晚上讓我們自行進行露宿者探訪,當時我和幾位同學深夜到了文化中心附近,花了半晚只有三兩個願意接受我們簡單訪問,感覺他們彼此都是較鬆散的一群,用紙皮蓆地而睡,沒有電影中刻意展現的凝聚力。但也有不少地方跟電影人物相似,例如說話以短句表達,回應較緩慢,多夾雜著粗口。記得當時自己也有問「為何露宿」類似問題,而在電影中,確實也呈現一幕記者訪問輝哥(吳鎮宇飾)露宿因由的場面,當中一句對白「屌,唔通殺過人又周街同人講咩」,使我想起自己當日「旁觀他人痛苦」的無知。

 

電影一方面沒有否定露宿者有自身問題 (例如吸毒、酗酒、犯罪坐監、家庭關係破裂)和衍生的治安問題,同時透過批判政府粗暴清場的執法手段以至社區規劃不當 (士紳化現象),帶出露宿者面對的種種困境。戲中的輝哥數次提到「深水埗係窮人住既地方」,昔日這群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尚有半點空間瑟縮於球場、通州街天橋底、公園長椅等公眾地方,但隨著(所謂的)豪宅殺入區內,加上政府用半夜洗地、天橋底圍封鐵絲網等方式驅趕他們時,到底他們還剩下多少生存空間?

 

(以下內容含劇透,慎讀)

輝哥

當一眾街友從社工何姑娘(蔡思韵飾)口中,得悉政府願意賠償二千元但拒絕道歉的時候,內部的張力便蓄勢待發,一下子幾乎所有人都選擇妥協和解了事,唯獨只有輝哥堅持抗爭到底,對輝哥而言,他對接受吸毒甘願被法律制裁,卻不能接受政府草草賠錢了事,要求政府就行政失誤還他一個公道。但就連社工何姑娘到最後忍不著,反問「一句道歉係咪真係咁重要」。可見他對公義的執著,比社工更甚。他最激動人心的一句對白,不是「政府做撚錯野就要道歉」,而是下一句「我地老同係咪好撚好恰」,不禁令我想起黃子華早兩年在棟篤笑曾引用過霑叔《不文集》的金句「為真小人爭取社會地位,不肯讓偽君子們霸佔全世界」,替社會被標籤化的小眾吶喊,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去,尤其當沉淪一段時間,便很難重新開展「第二人生」。以輝哥為例,出冊後重遇昔日道友「越南老爺」(謝君豪飾) 後,對方就請食「第一餐」(做回「老同」),儘管索訟期間有嘗試戒毒,其後木仔(柯煒林飾)突如其來的出現,令他不時思念逝去的兒子,最後因獨自留守抗爭而精神壓力太大,連唯一與兒子依存的照片也燒去,最終更釀成木屋大火。導演刻意留白,未有解釋輝哥是因為釋懷而刻意放火自盡,還是未了結心願便意外在大火中結束生命。

 

木仔

戲內木仔的角色設定,是中產家庭中失散了的男孩,年少造成的精神創傷,使他長大後不善表達。有一幕是旁人對他在街邊吹口琴,以為他是賣藝而對他作出施捨,實情他當時並不是討別人金錢上的施捨,只是享受街道上的自由地做自己鐘意做的事而已。這令我反思到,好心幫人之前,其實又有沒有真正了解別人的需要和感受?

 

社工何姑娘

何姑娘正好是好心幫人,但對受眾帶來意想不到後果 (unintended consequence)的反例。戲內她抱著一股幹勁,滿腔熱誠地希望幫助露宿者,甚至不計較用工餘時間幫「老爺」用社交網絡找到失散多年的兒子。只可惜好心做壞事,到頭來反而使老爺在兒子面前,面對不了自己不堪回首的人生,最終跳海自殺收場。

 

陳妹和蘭姑

陳妹 (李麗珍飾) 和蘭姑 (寶珮如飾)是成功脫毒,而又獲批上樓 (因蘭姑腳患問題),脫離街頭露宿生活的極少數。儘管陳妹只是當洗碗工,生活依然過得刻苦,但起碼可以自力更生。現實中成功「翻身」脫離露宿者身份的例子也許寥寥無幾,但有一部分並沒有自暴自棄,希望政府和社會盡量對他們給予空間和包容,讓他們(特別是短期露宿者)早日重拾正軌。

 

電影其中一個寫實地方,是帶出露宿者引伸的社區治安問題。深水埗區一直存在較多露宿者和南亞人聚居,偷竊、販毒等情況的確對當地居民生活構成負面影響。2018年中大黃洪博士聯同研究團隊進行了「深水埗露宿者研究報告」,並向相關政府部門提出了六項改善深水埗區露宿者生活的建議,不知道今天的政府,有沒有採納其中一些方案?

 

寫實的,還有久違了的人情味:有在天光墟擺檔的婆婆,得悉陳妹和蘭姑成功上樓,轉贈了尿壺給不良於行的蘭姑,陳妹二人亦獲贈何姑娘送贈的棉被。更熟悉的場面,莫過於在大銀幕上看見北河街明哥粉墨登場,親自為一眾露宿者派飯。

 

片尾彩彈:劇終有特別嗚謝消防、警方以至康文署等多個政府部門,唯不見食環署。有心定無意,還望觀眾入場自行判斷。

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六四這一夜

 

「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 米蘭.昆德拉

近幾年,坊間對支聯會每年在維園舉行(合法的)六四燭光晚會多了爭議聲音,認為這類「和理非」行禮如儀式 (點蠟燭、唱指定歌曲、吶喊口號) 的活動,對於追求民主自由層面,並沒有帶來實際效用。直到最近這兩年,當官方以疫情風驗和限聚令為由,反對支聯會辦六四晚會,並預先放風在全港多區部署七千警力戒備的時侯,我們才戛然發現,對上一次可穿黑衣合法地進入維園足球場出席晚會,或許已經是最後一次機會了。

今天是六四32周年,至少自己能做的,是用跑步的時間作印記,記錄一個人的六四晚上。

不想回憶,未敢忘記。

 


2021年4月2日 星期五

努力學做「契仔」

不記得自己是何時認識「契媽」Cathie Wood了 (看國內人直接稱她做"木頭姐")了,她是不少年輕人眼中的股票界K.O.L.。自3月世紀疫症大爆發後,她所管理的方舟投資(Ark Invest)旗下的ARK Innovation ETF (ARKK),股價由谷底3月20日的37.85,差不多一年後便攀升至今年2月12日156.58的歷史新高,足足升了4倍有多,因而受不少網民追捧她做「女股神」。

近期拜讀了錢琛出版的新書《以Python 取勝—計量交易快速上手》,才認識多了ETF的原理和操作。當交易ETF時,除了考慮基金的費用比率(expense ratio)外,也要留意ETF是否存在溢價。若ETF現價比資產淨值(net asset value, NAV)高,即ETF存在溢價(premium),代表市場對其有過埋需求;相反,若ETF現價比資產淨值低,即ETF存在折讓(discount),意味市場對其有過量沽壓。假若大戶是依據「動量策略」(momentum strategy)作交易,便會採用溢價/折讓作為交易訊號。

而ARKK有別於一般ETF的被動式指標追蹤設計,採取主動投資法 (actively-managed exchange-traded fund),由投資經理主動調節倉位,以反映其投資意見。

說回ARKK之所以「爆升」,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重倉電動車公司Tesla。根據官方網站Factsheet所示,截至去年底,Tesla (TSLA)佔其倉位比重首位,達10.8%。而Tesla過去一年的股價亦出現火箭式升幅,回報甚佳。

(Source: https://ark-funds.com/arkk)

平生從沒想過做「契仔」,只是很好奇為何「契媽」如此看好電動車(EV)市場,因此趁今天正值復活節長假期,爬梳了幾篇由她的研究團隊撰寫對電動車市場發展趨勢的看法,整理文中一些重點,以圖理解她的思路。

根據ARK Invest最新研究報告,電動車龍頭已經進入產品生命周期的第二階段(embryonic stage),即生產成本與價格同時降低,前者根據Wright's Law定律,成本因量產倍增而持續降低,瀲發市場對電動車需求,並預料電動車龍頭的產品於未來數年,將比同業獲取顯著的邊際擴張的優勢 (margin expansion)。

順帶一提,Ark Invest近日終於在市場推出太空探索與創新基金 (ARKX),無獨有偶,京東(JD.COM ADR)、Netflix和美團 (HKG:3690)皆意外地位列其佔倉清單上。看來在「契媽」眼中,衛星通訊解決方案(satellite constellation)以及無人機物流,將是未來十年太空科技應用的主戰場。

筆記*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AUJ2oJdN-V2vik3MCqYEiSgFqPfF81ZF/view?usp=sharing

*內容主要參考自以下Ark Invest研究文章:

#264: We believe the COVID-19 Pandemic Accelerated the Shift Away from Cash by Three Years, & More (https://ark-invest.com/newsletters/issue-264/)

(2 Jan, 2019) Moore’s Law Isn’t Dead: It’s Wrong – Long Live Wright’s Law (https://ark-invest.com/articles/analyst-research/wrights-la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