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講起瑞典,除了令人想起IKEA、Volvo、H&M以至Fjällräven
(Kånken背包) 品牌外,便是北歐福利主義國家的美好一面:「從出生到墳墓」都受到社會保障。當初報名參加今年6月的斯德哥爾摩馬拉松,正正被瑞典這個北歐最大國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並希望延續以跑馬拉松作為旅行的起點。
為什麼瑞典人一天至少要Fika一次? 瑞典人為何對Lagom (不多不少,剛剛好)的生活哲學如此執著? 瑞典人在享受國民優厚福利的同時,附帶了什麼權利和義務? 比起東方教育模式,瑞典孩子又是如何長大的?
兩位旅居瑞典的台灣人妻,藉著分享自身在異鄉的各種生活小事,帶領讀者揭開瑞典人獨有文化和各種生活形態。
瑞典人的生活態度:Lagom
Lagom沒有英文直譯,意指"not
too little, not too much, just right" (正如書名「剛剛好,最完美」)。瑞典人相信Lagom är bäst (恰到好處便是最好),說白了,其實就是瑞典版的「中庸之道」。日常生活中,瑞典人習慣做事提前規劃 (工作和旅行亦如是),致力營造一個「平和、不浮躁、相對不急功近利」的社會環境。據作者在瑞典長年生活觀察,發現瑞典的服務業(不論政府抑或私人機構)都會希望客戶能預先預約,服務人員因此可以利用預約後的空檔,提前做好事前工作,給予下一個客戶最好的服務品質。作者第一次到瑞典銀行辦貸款時,因為不知道要事先預約,以為類似台灣輪籌流程,結果去到被告知不能當場受理。
今年歲晚大掃除,我也決定將書房內一些自己很久不曾翻看的舊notes丟掉,只保留其中極少量作為個人成長的紀念,也算是Lagom價值觀的一種體現吧。
在職場上,瑞典人很少OT,反之有約定俗成的fika時間。Fika可理解為coffee break,瑞典人在每天工作時間至少要有兩到三個fika,早上一次,下午三點再來一次。員工大多會喝杯咖啡配茶點,彼此閒聊一下,在放鬆與專注狀態之間切換,是一種「從工作中場暫停,藉由食物及與人面對面交談得到療癒的一種儀式」。同事之間在這個非正式埸合互相交流,不但拉近了彼此距離和促進團隊精神,更會增加工作效率。
彈性工時銀行
在瑞典,大部分工種都採用「彈性工作制」。此制度原意是讓受過教育的家庭主婦可兼顧事業與家庭,以釋放社會生產力。根據作者觀察,有些僱主會規定員工出現在工作地的「核心時間」佔一般工時的50%,也有公司只是要求員工完成每日份內工作便行,上下班以至實際工時則完全不設限。據指這個制度出台時還意外的改善了上下班高峰的交通擠塞問題。
作者提到自己有朋友在生育後重返職場,但每天單程火車通勤便花上一個半小時,她為了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和家人,於是和老闆協議,每天上火車後便開始工作,在火車上工作的時間也可以計入每日固定的總工時裡
(瑞典一般實行八小時工作時數,數年前更進行了為期兩年的一天六小時工作制實驗。反觀香港平均每周工時逾五十小時而冠絕全球,令人倍感唏噓)。如果前一天工作九小時,那麼她還可以將多出的一小時工時存進「彈性時間銀行」(flextid bank)裡,將來需要告假早退時,只需使用當中餘額就可以了。
不過作者也指出工會有條文規定員工「如果當月沒有消耗完,可轉入下個月,但加總不超過五十小時為限」。此外,「彈性時間不能用於連續休假中,也不可以折算為薪資。如果勞工原來就沒有多餘的彈性時間,還早退或缺席,就會造成總工時的『虧損』,那麼這個虧損的額度也不能超過十小時,並且需要在未來的工作時間中補齊。」
見微知著。從這種彈性上班制度可見瑞典人如何體現work-life balance,讓員工享有更多時間享受家庭生活,提升身心健康,更有助提升工作效率,達至雙嬴局面。反觀香港,勞資雙方就標準工時立法爭議已久,一直只聞樓梯響,未知港府和關注民生的議員可會借鑑瑞典實行的靈活政策,以解決港人長工時問題?
保障國人享受大自然的權利:「自由通行權」
除了Fika和Lagom這兩個很獨特的瑞典單字,書中還特別介紹瑞典憲法中一條「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法規」:Allemansrätten (通常譯作「自由通行權」)。其立法精神是:私有化的財產制度,不可影響每個人享受自然的權利。當中嚴格規定Inte störa - inte förstöra (不打擾,不破壞),意味人人都可以進入私人森林採摘野果、菇菌
(包括堪稱瑞典國民蘑菇的雞油菌) ,但不可以隨意砍伐林木,也不可以採集屬於國家保育類別的植物品種。正因如此,作者提到一位瑞典朋友跟她說當地人有三件事不可以問:一是年齡、二是收入、三是採菇的地方。
平權的社會制度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8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頭4位都是北歐國家,其中瑞典排行第三。據作者觀察所得,在瑞典時常看到瑞典爸爸獨自推著嬰兒車出外購物、跟朋友fika,或者和孩子一同在森林散步的景象。原來在瑞典社會福利中有所謂「父母假」(Föräldrapenning):在孩子出生後,父母各自享有240日有薪假,其中前195日由政府支付原有薪金八成,餘下日子則可獲付每日180瑞典克朗津貼,以鼓勵父母重返職場。在2015年,瑞典政府為宣揚兩性平等,更規定其中90天不能轉讓,餘下的則可依照自己需求決定放假時間長短或轉讓給對方使用,例如可以在寶寶出生時一次休完240日,也可選擇在孩子八歲前分階段休假。
正如作者所言,瑞典的家庭教育體系除了體現「養育子女是父母共同的責任」,更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一代的教養思維:「若父母能平均分工,家庭關係則更加平衡、和諧,雙方也不會因為家務分擔、照看孩子等瑣事而產生不必要的了盾」。其實放諸香港理應如是,但要下一代先擺脫「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價值觀,還要配合家庭友善的政策才有可能成事,否則只會淪起美麗的論調。
到了2009年,瑞典政府還頒布了新的婚姻法,取代原有的「伙伴婚姻法」(Partnerskap),將平權理念伸延至同性婚姻,讓同性伴侶不但可以依法擁有與異性配偶幾乎相同的權利和義務 (包括繼承雙方的所有財產以及負債),更保障了同性婚姻者有權以試管受精方法,共同擁有自己的孩子。
在性別平權方面,瑞典教育強調個人喜好與性別無關:男生可以學縫紉,最愛可以是粉紅色。在孩子讀幼稚園時,教師都盡量避免用他(han)和她(hon)區分男女,而是用朋友(hen)代名詞取代。瑞典政府還開辦了文化學校(Kulturskola),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年紀和興趣報名不同課程,每學期學費平均少於一千克朗。重點是瑞典父母一般不會強調什麼是男生或女生該學該做的,而是鼓勵孩子盡量發掘自己的愛好和興趣。
難民危機戮破瑞典幸福童話
作者在談論瑞典人「共生共享的權利與義務」章節中,更特意提及近年當地面臨的難民潮帶來什麼影響。記得早前看過瑞典人妻三家姐在專欄中,講述瑞典街頭行乞者中有不少是四海為家的吉卜賽人,當中很多更以集團式經營。隨著難民問題對當地治安以至社會福利負擔構成負面影響,社會陸續出現反對收留難民的聲音。作者在書中並沒有明確表明立場,反而借助在語言學校上課時結識的敘利亞同學逃難至瑞典的故事,以較中肯的方式書寫瑞典如何在人道主義和保衛國民福利之間作出取捨,應對棘手的難民危機。
瑞典人的生活日常
(1)
瑞典學校除了固定的寒暑假期外,每年春秋兩季都各有一周左右的短假,稱為運動週 (Sportlov)和秋假 (Höstlov),讓瑞典父母配合孩子假期一同放假,享受天倫之樂。
(2)
瑞典人習慣吃凍冷食、飲凍水,就連牛奶都是直接從雪櫃拿出飲用。
(3)
瑞典人不能接受豆類是甜的,對食起來軟靭的糯米製品敬謝不敏。
(4)
瑞典有超市實行「自助購物流程」:顧客從超市門口拿起條碼掃描器,挑選要購買的商品,然後對準條碼掃描。結束購物後,只需走到自動結算櫃台放回條碼掃描器,所有的消費名目及金額會同時傳輸到櫃台,顧客只需先將會員卡過機,確認金額無誤後再刷下信用卡便完成購物。
(5)
在某些超市,離開前還要先掃描收據才能順利離開。
(6)
瑞典人購物時很重視產地來源,「國貨」的價格不知如何,總是高於「舶來品」,例子在每年士多啤梨當造季節,瑞典土產的價格即使高出進口的三分一,都會被搶購一空。
(7)
大部分瑞典人在購買前,都會先留意包裝上是否有環境保護或有機標誌。一般日用品的標誌是一隻燕子,食物則是KRAV、EKO。
(8)
從報酬的角度看,瑞典的「勞動價格」是相對較高的,體力勞動者的收入不會比腦力勞動者低。
(9)
瑞典正逐步轉型至「無現金社會」:隨著Swish(類似PayMe)電子錢包在當地日漸普及,多數瑞典人出門都只會攜帶少量現金 (根據瑞典央行2018年一項調查顯示,瑞典人最近一次購物時,只有13%仍以現金付款)。
雖則我要等到6月才跟女友到訪瑞典旅遊,到時不過也是這片土地的短暫過客,但當下透過閱讀書中作者分享眼中的瑞典,相信會對此行自有另一番感受。或許就像書中所形容:「愛、規範與尊重,就是這三個關鍵字,讓這塊土地這麼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