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生活不正常下的日常觀察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將狄更斯這金句的語境套用在今日香港,可說是對香港從「時代革命」走到「時代抗疫」的生活型態的簡單概括。

2020新年伊始,正當坊間就「反送中條例」所引發的一連串社會事件推演下一個發展階段時,冷不防殺出一個自武漢爆發的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不消兩個月便由全國蔓延至全球大流行,情況一發不可收拾。如果說香港人自去年6月的生活日常,一直處於鐘擺其中一端,如今香港在新冠肺炎陰霾下,情況便有如一下子將鐘擺時針由一端擺向另一端,一下子叫人無所適從:本來平日返Office,一下子變了Work From Home (當然有人悄悄地走去行山Work From Hill);本來放工可以成班一齊唱K食飯消遣,一下子政府落實「限聚令」將一干社交活動全面禁止;又例如原定3月底開考中學文憑試DSE,卒之延期至4月底才正式開考……如果說去年多數香港人的宏願是「願榮光歸香港」,今年或許會改成「願平安歸香港」,展望這一年應該沒什麼事比健康平安來得最重要。


我們只要一日有命活著,總需要如常生活下去,哪怕我們或許已經無法回復以往「正常」生活。因為,時代變了。

特別對時下年輕人而言,經歷的「時代」動盪短促而震撼,但起碼以我個人生活經驗而言,生活日常或多或少已起了變化。以下嘗試用一張圖整合一下「時代」轉變的對照。

轉變𝟭:上街抗爭 𝘃𝘀. 居家抗疫

踏入2019年春夏之交,每當周末出街,總會叫人提心吊膽,不時chur爆data都要追看手機連登和Telegram留意哪處可能有機會爆發衝突,恐防不知何時何地剛巧路過而「中椒」。「出街」多數變了「上街」,那時侯街道上人同人之間不太存在什麼「安全距離」,正常理應叫人周身唔自然,但正正因為大家都身處在不正常社會,在彼此狹小的距離反而洋溢難以言喻的平和感。

轉變2:搶抗爭用品 𝘃𝘀. 搶防疫用品

去年下旬曾幾何時,前線抗爭物資裝備一度短缺,其中3M「豬咀」防毒面具(罩)成為前線勇武和義務急救員的隨身裝備,這種搶購的成因人所共知,在此不贅了。

還記得今年2 月翁靜晶在她的面書上寫了一句說話幽香港人一默:「時代真的是變了,以前是戴口罩去搶錢,現在是帶錢去搶口罩。」是的,香港人因為03年見過鬼,生怕疫症會殺死人,於是爭相在全港商店以至網上環球搶購口罩等個人防護用品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廁紙搶購潮」則是一種恐慌性心理表現,沒料到網上流傳大陸因疫情而停產廁紙的fake news,先經各大社區群組轉載信息,再經一輪三姑六婆在分享街市行情時口耳相傳後,很快便引發全城盲搶廁紙熱潮 (腦海忽然想起有張相影到有人家中露台囤積大量廁紙,不知何時何日先至用完)。

轉變3:開Live睇警方例行記者會 𝘃𝘀.衛生防護中心例行記者會

自從反修例事件,除了在手機安裝了連登和Telegram App,還安裝了各大傳媒(除了CCTVB) App以便收看官方記者會LIVE,皆因網上平台接收的資訊有時會顯得不盡不實,有時間的話,還是傾向直接收看直播後再自行判斷接收的資訊。

同樣是官方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一個聽完數字有時侯會令人谷氣,另一個聽完數字會令人「不禁倒抽一口涼氣」,至於邊個打邊個就不作解釋了。另外發現睇LIVE最精彩時間,永遠是記者提問環節,尤其問題問得尖銳到位時,跟某官方一貫「曲到圓」的回應不可同日而語。(近日衛生防護中心因沒有新增個案而幾度取消例行記者會,可以的話,但願繼續取消吧)

轉變4:因政見與家人嘈交 𝘃𝘀. 因防疫與家人嘈交

因政見不合而家嘈屋閉不是什麼新鮮事,問題在於大人從小教導我們要分清是非黑白 (儘管現實社會存在更多灰色地帶),但當在大是大非時,他們(藍絲)在面對客觀事實卻仍然認為執法者做得很對,並選擇性地接收一些對己有利的理據來支持自己已有想法 (心理學上有所謂Confirmation Bias說法)。我在家中也曾面對類似情況,其中一個應對方法是嘗試分享客觀事實 (例如主流傳媒報導的數字、事件時序等),讓他們自行在接收「回音室」以外的資訊後自行再作判斷,有需要時再就事件作適度評論。儘管一時三刻大家都知不會改變對方根深蒂固的思維,但這樣做能起碼減少言語上的磨擦。
來到近月全民防疫,在網上討論區也有不少網民談及因防疫問題而與家人爭執。由醫護罷工要求全面封關事件,乃至個人衛生防護處理,隨時都有機會釀成爭執的導火線。以自身為例,記得早前有天放工回家,亦因為個人消毒處理不周而曾經跟家人發生口角,事件令我意識到下次入屋時一定要做足個人物品消毒,自能止息平戈。

轉變5:禁止蒙面 𝘃𝘀. 全民戴罩

蒙面在疫情下的今天可說是一大諷刺,但當日政府引用《緊急法》訂立《禁蒙面法》,不但無助平息日益加深的民怨,對反送中運動上反而引起反效果,激發各區爆發的反蒙面示威。

來到近月全民防疫,多得政府「擠牙膏式」推出措施,令全民防疫意識大大提高。根據非正式目測統計,絕大部分市民出街都有戴口罩以減少病毒在社區傳播,令本地疫情早日受到控制。

單看疫情死亡數字,全球已多達二十多萬人死於這場肺炎,這無疑是我們經歷的最壞的時代。但正如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名言「殺不死我們的事物,必使我們變得更堅強。」,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有幸依然活著的話,不妨趁機會逐步改變一下過往的生活形態,以下數點是我個人今年想堅持做到的事:
1) 支持黃色經濟圈 (撐黃店、訂閱蘋果新聞等)
2) 少搭黨鐵 (時間許可下儘量改搭巴士)
3) Fact Check資訊
4) 強身健體 (每周定時維持跑步/在家做運動)
5) 自主學習 (在線上學習平台 (Coursera)如期完成修讀課程)

今天香港很難捱,明天有可能仲差,但相信大後天活得比今天更美好。但願香港人齊上齊落,願平安歸香港!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COVID-19]比對疫情下本港出門路線搜尋活躍度及每日新增確診數字



近日留意到本港新增確診個案有下跌跡象,因此萌生念頭,將早前CityMapper公開發佈的市內流動指數(Citymapper Mobility Index, CMI*)及本地新增確診數字放在同一條時間線上作比對,看看兩者之間有冇關連。(先要多得CityMapper分享數據作非商業分析)


*簡單而言,CMI指數是每個城市的市內出門流動性指標,透過人們CityMapper交通App計劃出門路線(Trips planned功能)使用量,跟較近期的正
常使用量時段(typical usage period)作比較,從而計算出疫情當下的城市出門流動性的百分比轉變。數據集提供自2020年3月2日起,全球分別41個城市每天的路線搜尋活躍度,並作每天更新。以香港為例,「正常使用量」取自2019年12月2日至22日出門路線計劃(GO mode)的使用量平均數作基準(=1)。

儘管CityMapper交通App普及程度遠不及Google Map ,但將有關數據整合並用作比較市內出門流動趨勢,應該還是值得信賴。

經過小小數據整合後,得出以下(粗疏而主觀)發現:

(1)當疫情數字(圖中黑線)自3月14日(單日4宗)受酒吧群組和輸入個案帶動下逐步升至最高峰的3月27日 (單日65宗),CMI指數亦由3月14日高位56%,回落足足一半至3月29日低位28%,反映市民在3月下旬出門活躍度受疫情狀況左右

(2) 究其底因,相信市民減少出門與政府於3月23日宣布一系列措施推動「社交距離」抗疫策略不無關係。(p.s.以上純屬本人觀察數據後的主觀分析,未經科學驗証)

(3) 適逢復活節長假期來臨,市民在保持「社交距離」方面後始有所鬆懈:出動路線搜尋熱度由4月5 日低位26%,到4月12日反彈足足一半至42%,打後數天(4月13-15日)熱度一直維持在41%左右。另一邊廂,本港新增個案在過去連續5天錄得仍維持單位數增長,相信會令市民出門意欲有所提升。

關於「社交距離」,如要市民長時間遵從,始終不太務實。但正如港大傳染病專家梁卓偉醫生早前在《紐約時報》撰文總結,我們正在漫長而顛簸的抗疫路上駕駛 ── “We need to hit and release the brakes on physical distancing, again and again, until we safely get to immunity.”

#平安是福
#願平安歸世界
#間歇性社交距離措施最是可取

數據來源:
(1) Citymapper (Citymapper.com/CMI)
(2)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chp.gov.hk/files/pdf/local_situation_covid19_t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