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另見於立場新聞 2020/04/17:https://www.thestandnews.com/society/比對疫情下本港出門路線搜尋活躍度及每日新增確診數字/)
近日留意到本港新增確診個案有下跌跡象,因此萌生念頭,將早前CityMapper公開發佈的市內流動指數(Citymapper Mobility Index, CMI*)及本地新增確診數字放在同一條時間線上作比對,看看兩者之間有冇關連。(先要多得CityMapper分享數據作非商業分析)
*簡單而言,CMI指數是每個城市的市內出門流動性指標,透過人們CityMapper交通App計劃出門路線(Trips planned功能)使用量,跟較近期的正
常使用量時段(typical usage period)作比較,從而計算出疫情當下的城市出門流動性的百分比轉變。數據集提供自2020年3月2日起,全球分別41個城市每天的路線搜尋活躍度,並作每天更新。以香港為例,「正常使用量」取自2019年12月2日至22日出門路線計劃(GO mode)的使用量平均數作基準(=1)。
儘管CityMapper交通App普及程度遠不及Google Map ,但將有關數據整合並用作比較市內出門流動趨勢,應該還是值得信賴。
(1)當疫情數字(圖中黑線)自3月14日(單日4宗)受酒吧群組和輸入個案帶動下逐步升至最高峰的3月27日 (單日65宗),CMI指數亦由3月14日高位56%,回落足足一半至3月29日低位28%,反映市民在3月下旬出門活躍度受疫情狀況左右
(2) 究其底因,相信市民減少出門與政府於3月23日宣布一系列措施推動「社交距離」抗疫策略不無關係。(p.s.以上純屬本人觀察數據後的主觀分析,未經科學驗証)
(3) 適逢復活節長假期來臨,市民在保持「社交距離」方面後始有所鬆懈:出動路線搜尋熱度由4月5 日低位26%,到4月12日反彈足足一半至42%,打後數天(4月13-15日)熱度一直維持在41%左右。另一邊廂,本港新增個案在過去連續5天錄得仍維持單位數增長,相信會令市民出門意欲有所提升。
關於「社交距離」,如要市民長時間遵從,始終不太務實。但正如港大傳染病專家梁卓偉醫生早前在《紐約時報》撰文總結,我們正在漫長而顛簸的抗疫路上駕駛 ── “We need to hit and release the brakes on physical distancing, again and again, until we safely get to immunity.”
#平安是福
#願平安歸世界
#間歇性社交距離措施最是可取
數據來源:
(1) Citymapper (Citymapper.com/CMI)
(2)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chp.gov.hk/files/pdf/local_situation_covid19_tc.pdf)
(2) 究其底因,相信市民減少出門與政府於3月23日宣布一系列措施推動「社交距離」抗疫策略不無關係。(p.s.以上純屬本人觀察數據後的主觀分析,未經科學驗証)
(3) 適逢復活節長假期來臨,市民在保持「社交距離」方面後始有所鬆懈:出動路線搜尋熱度由4月5 日低位26%,到4月12日反彈足足一半至42%,打後數天(4月13-15日)熱度一直維持在41%左右。另一邊廂,本港新增個案在過去連續5天錄得仍維持單位數增長,相信會令市民出門意欲有所提升。
關於「社交距離」,如要市民長時間遵從,始終不太務實。但正如港大傳染病專家梁卓偉醫生早前在《紐約時報》撰文總結,我們正在漫長而顛簸的抗疫路上駕駛 ── “We need to hit and release the brakes on physical distancing, again and again, until we safely get to immunity.”
#平安是福
#願平安歸世界
#間歇性社交距離措施最是可取
數據來源:
(1) Citymapper (Citymapper.com/CMI)
(2)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chp.gov.hk/files/pdf/local_situation_covid19_tc.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