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

【二次創作】《又到聖誕》(改編歌: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

近日無意在Youtube重看了港台節目《文化樹下:黃霑・好中國》,認識多了香港創作鬼才黃霑先生的創作故事,方知他很多作品流露他的愛國情懷,其中包括1987年香港電影《倩女幽魂》的插曲《黎明不要來》,原來是黃霑早於84年寫好而未發表的作品 (當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歌詞寫出了他對回歸的不安。霑叔在訪問中,他提到歌詞其中一句「不許紅日教日分開」,其實想表達當時因「紅太陽照住我地」而有感身邊朋友移民的情緒。

此外,霑叔原來於1989年12月,推出了《香港X'Mas》專輯,將很多耳熟能詳的聖誕歌重新改編,並親自演唱,填詞人除黃霑自己,亦包括林夕、林振強和黎彼得,用嬉笑怒罵方式描寫港人在六四事件後的心情,其中《又到聖誕》一句「鄧小平is coming to town」,直到今天仍被人拿來二次惡搞呢。

這兩天趁有點閒暇,且把英文原曲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配上新詞,自娛一番吧。

----------------------------------------------

又到聖誕 記緊封關
疫市lockdown 控制沙士爆發
COVID-19's coming to town
 
趁又到聖誕 扮有性格
避世居家 放假輕鬆hea下
健康長盼 日子就嘆
 
嘆香港就快歿落 過英國共對望
盼出年撇銷限聚令 任意傾計高鬼興
 
下個聖誕 望你笑下
沒有lockdown 放假happy暢玩
健康長盼 夢醒疫散

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本港第三波疫情趨勢,對第四波疫情後續有所啟示嗎?

一波未完,一波又起。對於每日手機屏幕定時定候彈出本地確診數字的推送通知,已經有點不為所動,但又不想斬釘截鐵取消訂閱收取新聞消息,或許這便是時下機不離手所催生的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心態吧。

近日又不時留意傳媒在報道本港新增確診數字 (本地vs.輸入個案) 外,多有提及幾多單新增的「源頭不明」個案 (「源頭不明」一般指患者無接觸過往確診個案,亦無高危因素)。奇怪的是,不論政府新聞處抑或衛生署每天發佈疫情數據時,很多時只是透露源頭不明的個案數字,很少詳細列出源頭不明個案的所屬個案編號。

當然,我深信政府內部一直有保存相關資訊的,關鍵在於有沒有跟大眾分享這方面的數據。主流傳媒亦不見得在文字報導中列出有關資訊,可能如果每天都深入報導疫情數字的話,看來沒太大新聞價值吧。(按:不其然想起近日有線將《刺針》全組人員裁走,到底新聞值何價?公眾尚餘多少知情權?)

事緣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在疫情記者會上曾表示,她對於連日出現不少源頭不明個案感到非常擔心,近日第四波爆發又不時在各大傳媒報導聽到有關數字,好奇之下,筆者於是翻查第三波疫情 (一般理解是介乎今年7月5日至9月29日) 數據,嘗試先整合這段期間的本地確診與源頭不明個案數字,以及當其時政府公佈的一系列社交距離抗疫措施,並借用交通搜尋器Citymapper公開發佈的流動指數(Citymapper Mobility Index),從而看看市民的出門熱度有否隨著措施推出而減少。當然,出行數據都只是樣本作參考而已,但有關數據足以用來反映出門熱度的實際變化。

張竹君醫生較早前在疫情記者會上亦再次指出,一日半日的(個案)數字,反映不到疫情趨勢。因此筆者以為較佳做法,是將數字化作七天移動平均數來分析。

 

 透過觀圖,我們大致可得出以下五點觀察

(1)本地新增確診以及源頭不明個案的七天移動平均數,視覺上相當接近常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 的Bell-shaped曲線。從統計學上,如果一串(樣本數量較多)數列是normally distributed,意味95%樣本數值分佈將介乎平均數的正負2個標準差之間。

 

(2)疫情爆發初期的確診數字呈幾何級攀升。但要注意的是,今天公佈的都是滯後數字,因為病毒大約有14天潛伏期。早前連陳肇始局長亦承認,確診急增顯示社區有好多隱形傳播鏈,因此政府見狀需當機立斷,收緊社交距離措施。

 

(3)從第三波疫情可見,源頭不明個案由7月初期平均每天少於10宗 (佔本地確診個案比例約三成多),到高峰時7月尾平均每天接近50多宗,到7月27日 (亦即第三波以來本地新增確診七天移動平均數字,首次突破過百宗) 政府才宣佈一系列加強防疫措施,包括收緊限聚令由4人至2人、食肆全日禁堂食 (全民反對聲中只推行了兩天)、14類表列處所須關閉。大家可還記得張建宗局長提議戶外工作的僱員可去郊野公園用膳?)

 

(4)事實上,7月22日本地單日新增確診個字已破百,源頭不明佔當中61%,論時機,當日就應推出有力措施,防控疫情繼續在社區爆發。(未曾忘記政府連續兩日全日禁堂食,地盤工人被迫坐路邊食飯盒的畫面)

 

(5)根據Citymapper出行指數,市民出門熱度隨著疫情爆發和政府推行的社交距離措施而有所變化。從圖所見,出門流動指數自7月初高位持續回落至7月尾本港疫情爆發高峰 (即每日新增本地確診過百的日子),到8月當疫情有所緩和乃至政府逐步放寬措施,指數始見回升。

--------------------------------------------------------------------------------

因應新一波(第四波)疫情在社區爆發,政府亦於11月30日公布了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食肆不得多於二人同枱食飯),出門指數 (如下圖) 亦反映市民最近出門熱度有所回落。目前疫情似乎未見頂 (最近兩天的單日新增本地確診重見破百),欲知疫情後續如何,還看防控措施是否到位,政府檢測配套是否做到真正「利民便民」(與政治無關),盡快找出社區中隱形患者,務求減低病毒在冬季大爆發風驗。

 

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機場學習筆記:機場客運大樓的運作和管理

多得上司推薦,最近參加了一個由香港國際航空學院(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viation Academy (HKIAA) 聯同國際民航組織(ICAO)舉辦,為期一連四天的培訓課程,增進了對機場客運大樓主要功能運作的理解。這課程開宗明義是「為任職機場管理、機場及航空公司或其他航空相關組織,並負責客運大樓運作及管理的員工」而設,但無論如何,多一份了解機場客運大樓的運作及管理,對將來(如若)參與機場策略管理還是有幫助的,要不然當做了解大樓運作的寶貴機會亦不為過。

 課程設立的目的,一方面緣於人才流失,加上面臨退休潮,容易導致青黃不接的情況,意味前人累積的知識同時流失,另外隨著機場運作日漸複雜,有需要培訓大樓前線同工(Duty Staff)應對突發事件對客運大樓造成的衝擊。聽聞課程每年都需要開班授課以檢討教學成效,始能延續ICAO認証,只是礙於今年全球爆發疫情,今年導師和全體學員都「清一色」是自己(AA)人。由於他們大多都在機場大樓運作部門「打滾」了相當日子,具備豐富處理大樓運作(事故)經驗。當導師上堂發問某些問題時,不時溫馨點名提醒某些學員唔好咁快答,好等給予其他學員時間思考。當然,有時候導師也會反問那些學員,且看他們日常面對類似scenario時會如何應對。

 簡單而言,課程包含4個單元,探討各自對客運大樓運作及管理的影響,分別是惡劣天氣、旅客捷運系統(APM)事故、行李處理系統(BHS)事故,以及人群處理(Crowd Management)事故。頭三個情況,AA早已就可能出現的情況制訂指引(SOPs),當事故發生時盡快啟動應急方案解決(resolve),減低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的影響;至於人群處理方面,局方也有相關SOPs指引,但很多時候仍要視乎實際情況「執生」(例如「813機場集會」),關鍵在於緩解(mitigate)對客運大樓日常運作的衝擊。

 以下是一些課堂的學習重點,好等日後重溫吧。

Link

 (自我免責:機場發展日新月異,今天有用的內容,明天或已不合時宜,故此以上筆記內容僅供個人學習之用,完。)

2020年7月1日 星期三

《金都》的現實寫照

 金都影評:香港前路猶如為自由誤墮「二次假結婚」岔路的女子?|香港01 ...
入場前早已知道《金都》電影的主軸圍繞著婚姻,網上又看見不少評論指電影可能令一些人對婚姻的憧憬幻滅,我卻選擇帶著拍拖5年零6個月的女友進場看。老實說,現在想起來真有點玩火。

古人說「三十而立」,對即將步入三十歲的女性而言,可能更是一個心理關口,忐忑隨時變成別人眼中的「剩女」。根據統計處一九年公佈的統計數字,本港女性初婚年齡中位數在2018年為29.7歲,男性為31.5歲。但,嫁得早又不一定嫁得好。王迪詩在她的文章也說過很多次:「世上最豪的賭徒不在澳門,而在教堂」,不然的話,何解2018年本港離婚數字比起三十年前上升四倍多?

電影中透過抽繪兩段真假婚姻,道出都市男女面對婚姻的矛盾和惶惑,其中有幾點都想借機反問自己:
  •  點解想/要結婚?
  •  婚姻和自由之間的取捨
  •  點先叫尊重對方?
「戀問」完一大堆,電影卻沒有為觀眾「戀答」或勸人回頭是岸,反而不少地方都故意留白,連結局也是開放式,沒有交代鄧麗欣飾演的張莉芳對婚姻的抉擇,明顯讓觀眾帶著問題離場。

點解想/要結婚?
既然一紙婚書不能保證雙方婚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結完就分」更比比皆是,為何人們還要結婚?對我而言,當一段關係走到某個階段,並且認定對方為終生伴侶時,結婚便是給予對方名份和許下愛的承諾的見証;結婚誓言和鑽石戒指,代表著一種顯性的約誓 (至於會否像歌詞所講「卡數跟深愛是正比例」,則見仁見智吧)

電影預告結尾曾出現過這句讀白:「我地係咪唔結婚就要分手?」這或許是很多戀人內心糾結的問題,當然我自己也不例外。說到底,無論結定分,雙方都需要尊重對方意願,兩個人在一起,坦承相對最要緊,總好過瞓埋一齊,但又互相猜度,永結不同心。女友曾訕笑我們這些男人最恨「發達、升官、死老婆」,我心裡暗忖:「想發達,先要讓自己成為資本主義的奴隸,與其恨老婆亡,倒不如窮盡一生做好老婆奴呢!」

婚姻和自由之間的取捨
戲中張莉芳Edward(朱柏康演)是一對原本感情穩定得像老夫老妻的同居伴侶,Edward的角色設定是缺乏父愛,原來出於很想照顧別人的心理,變成黐身的男人 (記得有場戲Edward行街看見女友的闊領衫露出Bra帶,馬上幫她執正番件衫,這種可能源於唔想女友俾人睇蝕的心理,作為男人的我倒是理解),最終令張莉芳承受很大壓迫感。反觀女卻選擇對生活事事妥協,例如行街經過好心為櫥窗內反了肚的小龜反番轉,怎料被店主誤會想買龜,最終無奈買下。

二人性格看似一凹一凸,同居生活看似融洽,其實不然。有一幕講到Edward母親在二人家中一聲不響便丟棄了張莉芳養的小龜,接著Edward走到附近公園泳池遍尋不果,拋下了一句:「我哋以後係咪都係咁㗎啦?」,教人看得嘆息。

如果婚前同居是一面照妖鏡,將婚後可能出現的千瘡百孔原形畢露,那麼,同居不也正好為雙方相處提供磨合的機會嗎?正如《金都》所預示,同居以後朝夕相對,更需要給予伴侶適當的生活空間。畢竟,我們基因裡都是嚮往自由。

對內地人而言,取得香港身份証一直是通向自由之路的通行証 (2020630日正式通過《國家安全法》後,香港人在港大概已失去免於恐懼的自由,借用盧梭的一句話:「我們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在香港,這枷鎖似乎越收越緊),因此才有中協助假結婚。諷刺的是,在香港這片自由之地生活的張莉芳,不論事業愛情都過得不如意,反觀只有最後自願放棄單程證的內地人楊樹偉才達到真正選擇的自由,找到自己想過的日子。

電影takeaway:學習尊重對方
結婚從來不是二人的事,是兩家的事。電影中張莉芳表示不想擺酒,只想旅行結婚,一切從簡, Edward母親卻反問:「旅行結婚?你爹哋媽咪同意架喇?」對長輩展示尊重本應是好,但,問題是,結婚難道是一場做給別人看的show嗎?不然的話,我們何必要介意別人的眼光?

尊重這個字,說起來易,做起來卻從來不易。不論婚前婚後,都應給予對方適度自由過生活,關心對方同時又切忌太黐身 (例如不該像Edward不停whatsapp問阿芳返內地行蹤,連女友買新短褲都要管一餐),避免對方承受不必要的壓迫感。二人生活少不免有爭拗,坦誠面對問題,總好過什麼都收收埋埋唔講。就正如Shall we talk歌詞,「若沉默似金 還談什麼戀愛」。

最後還要提自已,不是為了過分遷就對方而磨蝕一個人的稜角,說到底,他/她愛的是原是獨一無二的你,人無完美,何必成為別人眼中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