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本港第三波疫情趨勢,對第四波疫情後續有所啟示嗎?

一波未完,一波又起。對於每日手機屏幕定時定候彈出本地確診數字的推送通知,已經有點不為所動,但又不想斬釘截鐵取消訂閱收取新聞消息,或許這便是時下機不離手所催生的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心態吧。

近日又不時留意傳媒在報道本港新增確診數字 (本地vs.輸入個案) 外,多有提及幾多單新增的「源頭不明」個案 (「源頭不明」一般指患者無接觸過往確診個案,亦無高危因素)。奇怪的是,不論政府新聞處抑或衛生署每天發佈疫情數據時,很多時只是透露源頭不明的個案數字,很少詳細列出源頭不明個案的所屬個案編號。

當然,我深信政府內部一直有保存相關資訊的,關鍵在於有沒有跟大眾分享這方面的數據。主流傳媒亦不見得在文字報導中列出有關資訊,可能如果每天都深入報導疫情數字的話,看來沒太大新聞價值吧。(按:不其然想起近日有線將《刺針》全組人員裁走,到底新聞值何價?公眾尚餘多少知情權?)

事緣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在疫情記者會上曾表示,她對於連日出現不少源頭不明個案感到非常擔心,近日第四波爆發又不時在各大傳媒報導聽到有關數字,好奇之下,筆者於是翻查第三波疫情 (一般理解是介乎今年7月5日至9月29日) 數據,嘗試先整合這段期間的本地確診與源頭不明個案數字,以及當其時政府公佈的一系列社交距離抗疫措施,並借用交通搜尋器Citymapper公開發佈的流動指數(Citymapper Mobility Index),從而看看市民的出門熱度有否隨著措施推出而減少。當然,出行數據都只是樣本作參考而已,但有關數據足以用來反映出門熱度的實際變化。

張竹君醫生較早前在疫情記者會上亦再次指出,一日半日的(個案)數字,反映不到疫情趨勢。因此筆者以為較佳做法,是將數字化作七天移動平均數來分析。

 

 透過觀圖,我們大致可得出以下五點觀察

(1)本地新增確診以及源頭不明個案的七天移動平均數,視覺上相當接近常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 的Bell-shaped曲線。從統計學上,如果一串(樣本數量較多)數列是normally distributed,意味95%樣本數值分佈將介乎平均數的正負2個標準差之間。

 

(2)疫情爆發初期的確診數字呈幾何級攀升。但要注意的是,今天公佈的都是滯後數字,因為病毒大約有14天潛伏期。早前連陳肇始局長亦承認,確診急增顯示社區有好多隱形傳播鏈,因此政府見狀需當機立斷,收緊社交距離措施。

 

(3)從第三波疫情可見,源頭不明個案由7月初期平均每天少於10宗 (佔本地確診個案比例約三成多),到高峰時7月尾平均每天接近50多宗,到7月27日 (亦即第三波以來本地新增確診七天移動平均數字,首次突破過百宗) 政府才宣佈一系列加強防疫措施,包括收緊限聚令由4人至2人、食肆全日禁堂食 (全民反對聲中只推行了兩天)、14類表列處所須關閉。大家可還記得張建宗局長提議戶外工作的僱員可去郊野公園用膳?)

 

(4)事實上,7月22日本地單日新增確診個字已破百,源頭不明佔當中61%,論時機,當日就應推出有力措施,防控疫情繼續在社區爆發。(未曾忘記政府連續兩日全日禁堂食,地盤工人被迫坐路邊食飯盒的畫面)

 

(5)根據Citymapper出行指數,市民出門熱度隨著疫情爆發和政府推行的社交距離措施而有所變化。從圖所見,出門流動指數自7月初高位持續回落至7月尾本港疫情爆發高峰 (即每日新增本地確診過百的日子),到8月當疫情有所緩和乃至政府逐步放寬措施,指數始見回升。

--------------------------------------------------------------------------------

因應新一波(第四波)疫情在社區爆發,政府亦於11月30日公布了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食肆不得多於二人同枱食飯),出門指數 (如下圖) 亦反映市民最近出門熱度有所回落。目前疫情似乎未見頂 (最近兩天的單日新增本地確診重見破百),欲知疫情後續如何,還看防控措施是否到位,政府檢測配套是否做到真正「利民便民」(與政治無關),盡快找出社區中隱形患者,務求減低病毒在冬季大爆發風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