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也談世界大勢: 由「逆轉全球化」(Slobalisation) 到「慢活」(Slow Life)

今日行街無意在報紙檔留意到今期「經濟學人」專題是Slobalisation,回家後一直念念不忘,於是決定探究一下這個看似跟Globalisation「全球化」唱反調的term到底在說什麼。

全球化 vs 逆轉全球化
要了解Slobalisation(姑且暫譯為「逆轉全球化」,與Deglobalisation(「逆全球化」的概念是一體兩面,但後者明顯與「全球化」有二元對立的意涵),那就要先了解「全球化」這個概念。自90年代起,各國隨著資金、技術與人才自由流動以至通訊和運輸便利,促進了彼此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 (背後主導的意識形態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結果他國做的事 (如美國聯儲局的貨幣政策決定)會反過來影響本國政經利害,反之亦然。過去三十年,我們既受惠全球化下所帶來的便利(如網購、跨境電商、大至iPhone全球分工分產等),但過去十年隨著各國因本土政經和文化方面受外來衝擊而引發排外情緒以至地緣政治衝突,助長民粹主義席捲全球,結果引致全球步入經濟融合停滯(sluggish)的新時代......

所謂「逆轉全球化」,據「經濟學人」描述,最初由荷蘭趨勢觀察者Adjiedj Bakas2015年提出,用來形容在全球化下的反作用(reaction)。「逆轉全球化」的breaking point源於兩大方面:(1) 全球經濟融合下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正在縮減,同時因服務相對商品所佔的貿易比重與日俱增,令交易變得更複雜。近年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也積極由以前大量進口外來商品 (特別是中高端電子產品),透過不斷提升自主生產技術以減少對他國依賴,如國產小米和華為電訊技術。 (雖說理論上各國可利用其自身競爭性優勢生產,然後再透過貿易以達至互惠互利,但現實是國家因戰略性目標考慮而不惜花費國力產出)(2) 美國近年面對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嶄露鋒芒,為鞏固軍事影響力和美元在全球經濟的主導性,於是擺出強權將對手實力壓下去 (從中興和華為被華府排擠可見一二,那邊廂中國亦不容開放FacebookTwitter等美國科企進入市場)。近期爆發的中美貿易戰,背後除了是兩國政經角力的展現 (所謂貿易談判只是美國看看中國有多大誠意作出讓步),更影響全球經貿版圖。

反過來看,「逆轉全球化」下將促進區域間緊密合作 (regional blocs),造就更多區域各自訂立貿易協定,以擺脫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貿易遊戲規則。儘管如此,一些新興國家仍很難擺脫以美元為主的貨幣體系影響,日後當金融危機爆發時,聯儲局亦再不會扮演「全球最後貸款人」(global lender of last resort) 拯救這些不跟美國同聲同氣的國家,或令這些國家面臨更大金融風驗。

長遠而言,「逆轉全球化」更會令各國以區域利益主導而令一些國際議題(如氣侯轉變、網絡犯罪)更難達成共同目標,後果不是我等在「全球化」下長大的新生代所樂見的。

尋優探品
世界在變,潮流在變。宏觀而言,世界正由「全球化」逐漸步向「逆轉全球化」,乃大勢所趨;微觀(個人)而言,生長於資訊爆炸和「即食」世代,感覺每天身邊都發生了很多事 (雖則當中有很多實情跟自己生活無關,例如Facebook上朋友的動態分享),但當臨睡前反問自己當日有沒有經歷了什麼或學到什麼,很多時腦海只是空白一片。幸而最近看<號外>最新一期,得知港台新一輯<香港故事>主題是尋優探品-「尋港式優雅 探一城之品」。正如節目監製鄧心怡所說,「品味也好,品質也罷,其實不一定要與消費掛鈎。要品嘗生活之美,需要的是對的時間、空間以至心情;而心情,我們可以為自己調節轉換之,不用外求。只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有say。」

繁囂城市節奏下,有時不需要消費才活得更好,反而在自己生活中試用另一個角度,感受一下身邊尋常事物的美,便能享受「慢活」的美好,過得更有品味。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公益慈善馬拉松2019@半馬

蒙公司贊助,有機會在剛過去的星期天首度參加公益慈善馬拉松之半馬賽事。與往年一樣,賽道依舊是風光明媚的萬宜路。經過上周日全城街馬的半馬演練,今次決定再挑戰PB,看看自己有多少能耐推進配速。

今次照舊跑前兩小時(相對渣馬6半就起跑不算很早)就食了早一晚留下的一大碗雜菇意粉,而意粉是相對較易消化又飽肚的高碳水化合物,適合做賽前早餐。

賽事因位處偏遠,因此我也選擇乘坐大會安排的巴士從九龍塘到達北潭涌起點區。當日同場還有享負盛名(出名難度高)的金門建築中國海岸馬拉松及半馬拉松(CCM),令賽事更趨熱鬧呢!

到起跑區前用大概十五分鐘做賽前熱身 (印象在全城街馬時只是衝忙做了五分鐘熱身便忙著上線),做番平日做開的高抬腿,踢臀跑,前踢腿、弓步等動態伸展,做完去埋厠所便上線。

由起身換衫食早餐飲水去厠所,到做熱身再去厠所,這一連串行為潛移默化成為了每次參加跑步比賽的例行公事,做少一樣甚至會令自己感覺有所缺失呢。

老實說,跑前我是沒做足功課的,一心憑記憶以為由萬宜水庫西壩至東壩的路段都是平坦不過,跑完方知沿路斜道確實不少,特別在半馬回程跑上斜時,甚至感覺比渣馬出西隧上斜段更為艱辛啊!

今次完賽時間約1小時45分,看來比街馬快了約3分鐘,但其實跑步節奏還是幾「全馬」mode,都是採用「留前鬥後」方式。另外大抵是因平日有做squad和弓箭步訓練股四頭肌,在上斜路段耐力和速度表現上明顯有改善,但不知如何感覺落斜和平路跑速都是同平時差不多 (只是最後一段落斜衝回終點時才有點速度感),想來是平日沒重點訓練吧,接下來且看看能否提升步頻以改善跑步節奏吧 (今次平均步頻是163 spm,一般以每分鐘180步作指標,步頻越高,意味雙腳轉換越快,跑步時腳步觸地時間越短,有說更能減少落地時對膝蓋與身體的衝擊)。

下次玩的跑步賽事,應就是2月17日渣馬。
 

2019年1月13日 星期日

全城街馬2019@半馬處女跑

水痘初癒,上星期雖則在家休養了一星期,不忘落街跑步以喚醒肌肉記憶 (當然不少得在家勤做squad和弓箭步),目的就是希望自己有氣有力完成今天半馬賽事。

今早天色還好,但天氣較潮濕加上空氣質素麻麻 (看新聞得知健康風險達「甚高」水平呢),在觀塘繞道上起跑時呼吸有點局促。起跑時無意聽到其中主禮嘉賓政務司司司長致謝辭時口快快說樂見眾多參加者參加這項「免費」活動,小弟當然不敢苟同(因為確實交了$398報名費),但據知8K其中一組別早前透過非正式渠道開放給公眾報名 (按:女友正是循此途徑報名),未知這是否司長暗裡所指的「免費」呢。近年本港跑步風氣旺盛,一些大型賽事(如渣馬)報名費逐年加價,報名人數卻屢創新高。以今年全城街馬為例,報名費按年增加一成四,而今年參加者人數再度突破 (當然一部分功勞要歸功於旅發局宣傳賽事吸引海外跑手參賽)......無論如何,這至少說明近年多了香港人愛上跑步運動,政府亦積極推動本港體育「普及化」,從結果論實屬好事。

起步一開始,本想放慢腳步以欣賞難得一見的東九龍景觀,但不知如何感覺越跑越順,連中途補給站都沒怎樣停下來(錯過了一口鮑魚、墨魚餅、紅棗糕等美點),只是在某些站衝衝補充水/寶礦力便繼續去馬。慢慢才留意Pacing原來開了5分10左近,比起高手雖談不上快,但跟自己原定目標每公里5分30明顯較快,臨最後2K出啟德隧道也加速跑回終點,最終以大會時間1:48:41順利衝線。

在終點拉筋一陣子後,便趕快乘車返回九龍灣等待女友8K衝線時拍照。碰巧在終點更重遇民安隊舊朋友,原來他跟內子也是藉今次比賽預習下月跑渣打半馬,期待下月渣馬在終點維園再會!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書扎: Finance for Normal People

上個Sem修讀了Statistical Modeling in Risk Management,認識如何利用modeling進行Credit RiskMarket Risk Management。於我這類財金門外漢而言,總算明白投資背後本就是risk-return tradeoff (即期望回報越高,風驗承擔應越高,反之亦然)。至於如何量化風驗,當然層出不窮,其中用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來衡量Value-at-Risk (VaR)以回應How bad can things get是相對顯淺又容易實踐的做法......Group Project又見識了神一般的隊友用Python寫程式執行Monte Carlo Simulation和計算夏普比率(Sharpe Ratio)從海量由恆指成份股組成的投資組合中尋覓最優(Portfolio Optimization),教人大開眼界。

Sharpe Ratio
通過標準差及額外回報計算投資組合每承受一個風險單位而產生的回報,所指的額外回報,是投資組合的平均回報減去「無風險回報率」(例如債息或銀行存款)後所得的值,而風險則指其波幅變動(亦即標準差)。因此,投資組合的Sharpe Ratio愈高,意味投資者所獲得的回報在調整風險後越高。 
    
風險決策時的心理因素
投資者的行為除了受諸多外在因素影響外(例如在股市投資前會考慮公司管治及財務報表所反映的收支狀況),更受(內在)心理因素所影響。這正是我在Sem Break選讀這本書所探究的課題。這本書的作者是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其中一名founder,書中主要解構如你我的正常人(normal people)在投資時如何受到慾望、認知及情感所影響,其中談及的認知及情感錯誤實有不少概念取自Daniel Kahneman著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互相呼應(諸如System 1 vs System 2思維模式、Loss Aversion的行為傾向,、以reference point衡量得失等等),令人讀起來份外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傳統經濟學甚或傳統金融學都是以人是理性(rational)作立論基礎,行為金融學卻反其道以人是正常(normal)以解釋行為。所謂「正常」乃指人在投資時最終目標不一定只求達到財富最大化,反之一方面會為了追求社會地位等無形利益(expressive and emotional benefits)而願意捨棄外在效益(utilitarian benefits),另一方面為了達到預期收益又會不自覺地出現易得性偏差 (availability heuristic)過度恐懼及抱有不切實際希望等認知及情感錯誤(cognitive and emotional errors)。作者先在書中透過不少例子說明正常人所犯的認知及情感錯誤事例,旨在帶出三項建議:(1) 喚起人們察覺有關錯誤;(2) 增長相關金融知識 (如學習建構風驗分散的投資組合策略); (3) 善用人腦重反思的System 2牽制以直覺為導的System 1。坦白說,對一般人如我而言確實有種知易行難感覺,畢竟懈怠一時是正常人的本性吧。但願學政府忠告話齋,「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不代表將來表現」,在投資前「停一停,諗一諗」吧!

預期效用理論 vs 展望理論
傳統預期效用理論(Expected-utility theory)以財富多寡(wealth utility)衡量一個人的快樂程度,情感(尤指希望/恐懼/自豪/後悔)在人作決定時沒有角色;但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指人在處於收益時傾向風險趨避(risk aversion),在處於損失狀態時則願意承受更大風險(risk seeking)以圖獲取更多,因為人面對損失比收益時的心理衝擊更大,這亦能解釋何以人認為意外事故在低機率情況下仍選擇購買保險以作風險規避。另外,人作決定時受情感及自身經驗所影響,往往會先錨定一個參考點(reference point)作為判斷得失的框架(framing)以衡量決定帶來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闡釋缺口趨避(shortfall aversion)loss aversion兩者不盡相同:前者反映人依據參考點失利往往令決定傾向變得更進取以圖消除所面臨的損失。試想像今早入賭場輸賭時已損失$1000,下午繼續賭博的話只有1成機會翻身賺回$10009成機會再輸掉額外$2000,令損失缺口增加至$3000。如果那人對自己手風順滿心希望可以一鋪翻身 (Adam Smith的話就是"presumptuous hope of success") /當下好等錢洗而驅使趨避缺口(shortfall averse),那麼他會選擇照賭奉陪到底,反之寧選擇損手$1000離場。

傳統預期效用理論亦預測人會客觀地依據事件可能發生的機率作依據,但展望理論卻認為人會主觀地依據小機率發生的事件所帶來的情感得失(emotional costs and benefits)而自行分配機率比重(probability weights)作出決定。舉例說,如果你面前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打官司而有9成勝出得到100萬,一是選擇接受對方和解以收取70萬。假如打輸的客觀機率只有半成,單從功用得失(utilitarian costs and benefits)作決定而言,無疑會選擇打官司,期望有95%可獲得95萬。但假如你直覺打輸機會高達4成,那麼損失發生的機率比重便提升8倍,這時侯你只會期望有6成機會獲得60萬,因而選擇接受庭外和解。

作為正常人讀了這本書,會得知在很多情況下作投資決定都不盡是單憑理性,而是不自覺地受到情感和對事情認知本身所影響,而行為金融學正正是探討正常人如何平衡各種效益以趨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