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也談世界大勢: 由「逆轉全球化」(Slobalisation) 到「慢活」(Slow Life)

今日行街無意在報紙檔留意到今期「經濟學人」專題是Slobalisation,回家後一直念念不忘,於是決定探究一下這個看似跟Globalisation「全球化」唱反調的term到底在說什麼。

全球化 vs 逆轉全球化
要了解Slobalisation(姑且暫譯為「逆轉全球化」,與Deglobalisation(「逆全球化」的概念是一體兩面,但後者明顯與「全球化」有二元對立的意涵),那就要先了解「全球化」這個概念。自90年代起,各國隨著資金、技術與人才自由流動以至通訊和運輸便利,促進了彼此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 (背後主導的意識形態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結果他國做的事 (如美國聯儲局的貨幣政策決定)會反過來影響本國政經利害,反之亦然。過去三十年,我們既受惠全球化下所帶來的便利(如網購、跨境電商、大至iPhone全球分工分產等),但過去十年隨著各國因本土政經和文化方面受外來衝擊而引發排外情緒以至地緣政治衝突,助長民粹主義席捲全球,結果引致全球步入經濟融合停滯(sluggish)的新時代......

所謂「逆轉全球化」,據「經濟學人」描述,最初由荷蘭趨勢觀察者Adjiedj Bakas2015年提出,用來形容在全球化下的反作用(reaction)。「逆轉全球化」的breaking point源於兩大方面:(1) 全球經濟融合下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正在縮減,同時因服務相對商品所佔的貿易比重與日俱增,令交易變得更複雜。近年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也積極由以前大量進口外來商品 (特別是中高端電子產品),透過不斷提升自主生產技術以減少對他國依賴,如國產小米和華為電訊技術。 (雖說理論上各國可利用其自身競爭性優勢生產,然後再透過貿易以達至互惠互利,但現實是國家因戰略性目標考慮而不惜花費國力產出)(2) 美國近年面對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嶄露鋒芒,為鞏固軍事影響力和美元在全球經濟的主導性,於是擺出強權將對手實力壓下去 (從中興和華為被華府排擠可見一二,那邊廂中國亦不容開放FacebookTwitter等美國科企進入市場)。近期爆發的中美貿易戰,背後除了是兩國政經角力的展現 (所謂貿易談判只是美國看看中國有多大誠意作出讓步),更影響全球經貿版圖。

反過來看,「逆轉全球化」下將促進區域間緊密合作 (regional blocs),造就更多區域各自訂立貿易協定,以擺脫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貿易遊戲規則。儘管如此,一些新興國家仍很難擺脫以美元為主的貨幣體系影響,日後當金融危機爆發時,聯儲局亦再不會扮演「全球最後貸款人」(global lender of last resort) 拯救這些不跟美國同聲同氣的國家,或令這些國家面臨更大金融風驗。

長遠而言,「逆轉全球化」更會令各國以區域利益主導而令一些國際議題(如氣侯轉變、網絡犯罪)更難達成共同目標,後果不是我等在「全球化」下長大的新生代所樂見的。

尋優探品
世界在變,潮流在變。宏觀而言,世界正由「全球化」逐漸步向「逆轉全球化」,乃大勢所趨;微觀(個人)而言,生長於資訊爆炸和「即食」世代,感覺每天身邊都發生了很多事 (雖則當中有很多實情跟自己生活無關,例如Facebook上朋友的動態分享),但當臨睡前反問自己當日有沒有經歷了什麼或學到什麼,很多時腦海只是空白一片。幸而最近看<號外>最新一期,得知港台新一輯<香港故事>主題是尋優探品-「尋港式優雅 探一城之品」。正如節目監製鄧心怡所說,「品味也好,品質也罷,其實不一定要與消費掛鈎。要品嘗生活之美,需要的是對的時間、空間以至心情;而心情,我們可以為自己調節轉換之,不用外求。只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有say。」

繁囂城市節奏下,有時不需要消費才活得更好,反而在自己生活中試用另一個角度,感受一下身邊尋常事物的美,便能享受「慢活」的美好,過得更有品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